案例中心 / CASE CENTER

首页 >> 案例中心 >>有限元分析案例库 >> 焊接残余应力有限元案例
详细内容

焊接残余应力有限元案例

1.   项目概述

为了明确数值模拟方法对于焊接残余应力模拟的适用性,研究采用MSC.MARC软件及SYSWELD软件对于厚板多层多道焊接残余应力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通过相应的有限元模型建立、材料参数确定、边界条件施加、热源模型的参数设定及求解计算,实现了厚板多层多道焊接残余应力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单元死活技术可以实现焊接过程的模拟分析;焊接横向应力、厚度方向上应力的峰值拉应力均低于屈服应力,而焊缝纵向应力则与屈服应力相当,且主要作用于焊接起始端和终了端;结构焊接后整体的位移不大,小于2mmMARCSYSWELD软件模拟的结果比较接近,如图1所示。为进一步进行精细的结构分析打下了基础。

 1焊接完成后应力场模拟结果:a)MARC结果;b)SYSWELD结果

 

1.1几何尺寸及焊缝尺寸

基于图纸xxx,筒体外径xxx mm,内径xxx mm,所以模拟时近似采用厚度为xxx mm的板材进行分析。考虑到结构厚度,焊缝纵向设为xxx mm,待焊接的板材宽度设为xxx mm。采用窄间隙埋弧焊工艺,底部钝边高度xxx mm,根部半径xxx mm,坡口面角度1°。由于焊缝最大宽度为xxx mm,所以焊接中采用多层单道焊接,每层焊道熔深在xxx mm之间。总共20道焊缝。焊道填充采用生死单元方法,且采用温度控制技术进行焊道填充。焊接速度xxx mm/s。根据焊接尺寸及焊缝的对称性,选择待焊界面为对称面,对结构的一半进行模拟。为了减少计算量,对模型中的部分细节进行了简化。具体的建模如图2。最终的模型中单元数为10600个。

 

 

 2 网格划分

 

1.2  材料性能参数

RPV材料为SA508-III3/4Ni-1/2Mo-Cr-V),所采用材料模型数据来源于ASME BPVCIID篇,而600-1200℃温度数据来自参考文献。 其余数据根据收敛性要求设定。

 1‑1SA508-III物理性能

密度(kg/mm3)

泊松比

 

温度()

屈服强度MPa

弹性模量Gpa

热膨胀系数(1/)

热导率(W/(mm·))

比热容 (J/(kg·))

7.75×10-6

0.3

20

483

220

0.0000115

0.041

446

50



0.0000118

0.0408

459

...

钢的表面散热系数选择60W/(m2·)

 

1.3  边界条件

1.3.1位移边界条件

根据焊接过程与焊后约束释放的不同,定义了不同的边界条件。焊接过程中,在对称面设置了对称边界条件,即焊接过程中约束面上的节点不发生X向位移。具体如图3所示。

 3对称位移边界条件

 

    焊接过程中,对于距离焊缝中心xxx mm以外的区域采用刚性固定的方式作为其边界条件,以模拟焊接过程中工装夹具的加持作用(图4)。应该说明的是,这种固定方法属于刚性固定,与实际约束之间存在一定差别。不过,目前各领域模拟中,夹具的位移边界条件设置多数采用此方法。焊接完成后,夹具需要释放,焊接接头的变形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相应的边界条件则以保证结构不发生刚性位移为条件,具体的设置如图4所示。此时图1中的对称位移边界条件仍然适用。

4刚性位移边界条件

 

1.3.2热边界条件

散热边界条件设定室温为20℃。除对称面之外的其他表面均设为散热面(这一设置也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如图5所示。

 

 

5散热边界条件

 

1.4  结果分析

1.4.1温度场

针对焊接过程的温度场进行分析,图6为第9层焊接到一半时刻的温度场。通过单元死活技术实现了焊缝金属的逐步填充,电弧下方温度最高,达到了熔点,由于分析中未考虑层间冷却,可以看出上一道焊接结束的部位仍然具有比较高的温度。由于试件的尺寸比较大,距离焊缝区域较远的位置温度都比较低。图7为此时刻对称面上上一道焊缝上表面的温度分布,从中可以看出电弧部位特定区域内处于熔点温度,而在电弧后方由于传热及冷却温度逐步降低。电弧前方由于此道焊接加热尚未开始,其温度主要是上一道焊接完成残余的温度。且电弧前端直至焊件端部也呈现出一定的温度上升的趋势,这也是上一层焊道焊后传热的结果。全部焊接完成,冷却2h后的温度分布见图8,最高温度已经在50℃左右。

6焊接过程中的温度场

7特定路径上的温度分布

 

8冷却2h后的温度分布

 

1.4.2      应力场结果

9为第9层焊接到一半时刻的应力场。

a) 等效应力

b) 横向应力

 

c) 纵向应力

应力分析结果

 

1.4.3不同方法计算结果对比

10为两种软件模拟焊接过程温度场结果,二者模拟的结果比较类似,其中MARC可以实现焊缝填充的可视化效果,而SYSWELD实际上也采用了单元生死技术(或称单元死活技术),但显示上则尚未实现填充的效果可视化,这一点对于计算影响不大。

a)MARC结果

 

b)SYSWELD结果

10温度场模拟结果

 

11为焊接过程中等效应力分布结果。从中可以看出二者结果比较相似,最高应力值仅相差6MPa左右,分布趋势一致。在刚刚焊接完成的填充金属部分应力比较低,而热影响区以外的区域应力值比较高,同时发现距离熔池较远的焊缝底部的应力值高于焊缝表面相应位置的应力。

a)MARC结果

b)SYSWELD结果

11焊接过程应力场模拟结果

 

12为焊接完成冷却至室温等效应力分布结果。从中可以看出二者结果比较相似,最高应力值仅相差20MPa左右。分布趋势一致。残余应力最高的区域集中于焊缝区。

 

a)MARC结果

b)SYSWELD结果

12焊接完成后应力场模拟结果

 


177 0650 7750

地址:杭州市富阳区银湖街道中国智谷富春园区C412
邮箱:service@tuopulead.com
Copyright 2021,www.tuopulead.com,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2022001877号

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浙公网安备 33018302001468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